关于端午节,你会想到什么?屈原,粽子,还是假期呢?让我们一起走进端午节吧!
端午节的起源
农历五月五日,是我国民间传统的端午节,又叫端阳节,恰是炎热季节的开始。
端即事物的边缘,或开始的意思;按地支纪月,正月是寅月,二月是卯月....五月应是“午月”,这一天是五月的第一个“五”日,所以称为“端午”。
据史书记载,古代过
端午节,民间有 喝雄黄酒、挂香袋、门上悬艾和 菖蒲、吃粽子、划龙船等 习俗。其中象划龙船、吃粽子与 悼念屈原有 关,悬艾和菖蒲,与 辟恶除害、灭虫防病有 关,都沿袭至今。端午节的【趣元素】 古代北方人认为五月是 “恶月”,五日是 “恶日”,是一个恶疾流行的 日子,所 以在《后汉书·礼仪志》上说:“五月五日,以朱索五色为门户饰,以禁止恶气。 ”民谚中也说:“五月到官,至免不迁”,“五月盖房、令人头秃”。
来源比较复杂,大致可分为南北两个系统。北方主要是 驱恶除邪。南方主要是
纪念历史人物。如 纪念伏羲、女娲、画王等 历史人物。 华夏族以龙为图腾,把伏羲、禹等 民族的 祖先都看成是 龙,到五月五日这天,便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怀念屈原
屈原,名平,楚国人,曾任过左徒。
他博闻强识,善于治乱,有改变楚国贫弱的志愿。相传战国时,楚怀王不接受屈原关于
联合齐国抗秦的 主张,后被张仪骗到秦国软禁,逼他 割地 献城,楚王此时方悔悟,应该听取屈原的 主张,由于 忧闷成疾,不久便死在 秦国。屈原知道后,悲愤欲绝,上书新继位的 顷襄王,劝他 近忠臣远奸臣,选将练兵,联合它国攻打秦国,为怀王报仇。谁知胆小的 顷襄王宠信奸臣,非但 不听屈原的 话,反而将屈原削职放逐。秦国见时机成熟,便出兵伐楚,在
很短的时间内,楚国就失地 千里,百姓横尸遍地 。屈原亲眼看到国破家亡,自己又 无能为力,感到心如 刀割,于 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五日投汨罗江而死。江上的
渔夫和 众百姓们闻讯赶来打捞,可是 总不见屈原的 尸首,一个渔夫 从船里拿出食物,“扑通!扑通!”地 往江里扔,说是 让鱼虾吃饱了 不再吃屈原的 尸身。人们也 跟着往江里扔食物,一位老者 还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是 为了 让龙虾水兽喝醉,以免伤害屈原。过了 一阵,忽然 水面上浮起一条昏死的 蛟龙,龙须上还沾着屈原的 一片衣服,人们愤怒了 ,就把恶龙拉上岸,剥了 皮、抽了 筋,解除了 人们心头之恨。然 后把龙筋缠在 孩子的 手腕上,用雄黄酒抹七窍,使那些毒蛇害虫不敢伤害。这些美好的
cs,把端午节及吃粽子、赛龙舟的 习俗说成是 由屈原之死产生的。然 而闻一多先生不同意这种说法,他 在 《端午节的历史教育》一文中作过 详细精辟的 考证,认为端午节是 古代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闻一多的
考证是 比较科学的。近年来,大量的 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证实,我 国南方的 两广、福建、江苏、湖南及上海等 地 区,在 新石器时代的 晚期和 秦汉以前,有 一种以几何印纹的 陶器和 石器为特征文化遗存。从历史和 地 理上看,可能就是 一个以龙为图腾的 团体,他 们自比是 龙的 子孙,五月五日是 他 们的 节日。然
而几千年来,人们一直相信cs,这一cs把原有 的 风俗习惯与 纪念屈原结合起来,它反映了 人们对屈原的 热爱与 怀念之情。所 以,就连揭示了 端午节真正起源的 闻一多也 非常赞成保留有 关cs,认为这一cs包含着 无上的智慧和深远意义。到了
宋朝,朝臣追封屈原为忠烈公,把五月五日定为端午节。传谕全国纪念屈原,并让人们带香袋,表示屈原的 品德节操如 馨溢世,流芳千古。屈原在
进行政治斗争的 同时,创作了 许多激动人心的 诗歌。他 的 代表作《离骚》,是 我 国古典文学中最 长的 一首抒情诗。这首长诗叙述了 他的 家世和 他的 经历,表明他
要通过 革新政治使国富民强,对统治集团的 顽固昏庸、贪婪卑劣,他 也 进行了 无情的 揭露。屈原的 其它作品还有 《九章》,《九歌》,《天问》等 。到汉代,模拟屈原的作品不少,楚辞对后代诗歌的影响是很深远的。因而李白曾在《江上吟》中赞说:“屈平辞赋悬日月。”鲁迅先生也赞《离骚》是“逸响伟辞,卓绝一世”。
近代也有民谣直接歌颂屈原,如:“大水茫茫,眼泪汪汪,淹死孤王(指楚王),莫淹忠食(屈原)。”还有
:“屈原忠食,朝拜顶香,孤王饿死,仁义天长。”表现了 人们痛恨昏庸的 楚怀王,赞美热爱祖国的 屈原的 心情。在 1953年,世界和 平理事会还把屈原的 名字列为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号召全世界人民隆重纪念他 。因此,每当端午节到来,人们悼念屈原:“羡其清高,嘉其文彩,哀其不遇而想其志。”人们纪念屈原,不忘屈原,屈原永远活在他那光辉灿烂的诗篇里,也活在端午节的民间风俗中。
粽子和黄酒
粽子,是端午节的传统必备食品。
古代粽子又
叫角黍、筒粽。角黍是 因其形状有 棱角,内包有 糯米而得名;简称是 因最 初的 粽子用竹筒贮米烧煮而成。早在
魏晋时期,《风土记》中有 记载:“仲夏端午,烹鹜角黍。”说明人们端午吃粽子,当时已经很盛行了 ,到唐宋时代,粽子已成为民间四季出现于 市场的 美味食品。京都长安就有 专门制作经营粽子的 店铺,技艺也 相当高,当时的 粽子馅已有 多种,其味也比只用黍米做的 好多了 ,后来又 出现了 “艾香粽子”,是 用艾叶浸米包的 。陆游的 “盘中共解菰粽,哀其将 簪艾一技”,指的 就是 “艾香粽子”。到了
明朝,人们又 用芦叶包粽子,粽子馅也 多种多样,如 有 蜜糖、豆沙、猪肉、松仁、枣子、胡桃等 。在 清代乾隆年间,又 出现了“火腿粽子”,这种粽子很受人们又 迎,流传至今。民间还广为流传着 粽子的 谜语:三角四楞长,
珍珠里面藏,
想尝珍珠味,
解带剥衣裳。
经过
千百年的 发展,粽子的 品种正越来越丰富多彩。从用料上看,大体可分为三类,一是 纯米粽,也 叫蜂蜜凉粽子;二是 有馅的 粽子,分别包有 豆沙、枣泥、芝麻,火腿、水晶等 ;三是 夹果粽子,一般以枣、粟、柿、分别与 糯米包夹而成。形状上,有 角粽、锥粽、秤锤粽、枕头粽,筒粽之分。在 包皮上,有 棕叶、竹叶、 苇叶、莲叶等 。个头上,一般为一两重至二两重。雄黄酒,是过端午节家家户户必备的。
因为农历五月,正是
炎热的 季节开始,百虫活跃,各种传染病开始流行,于 是 ,喝雄黄酒又 符合许多驱邪避灾的社会习俗。到了这一天,家家点艾叶,人人吃葱蒜,喝一杯雄黄酒。
雄黄、又
名鸡冠,是 一种矿物质,“性味辛温,具有 解虫蛇毒、爆湿、杀虫、祛痰的 功效(李时珍的 《本草纲目》。《清嘉录》中认为研雄黄末,屑菖莆根,浸在 血酒中,放在 阳光下曝晒,叫做“雄黄酒。”俗话说:“喝了 堆黄酒,百病都远走。”因此,到了 端午节,成年人都要喝一杯雄黄酒,小孩子不会喝酒,大人也 要用雄黄酒除一点在小孩子的脑门、耳、鼻、手心、脚心上,并把雄黄酒洒在 床、帐、墙壁及厨房中。cs《白蛇传》中的 许仙在 端午节让白娘子喝了 雄黄酒,就现了 原形,表明雄黄酒是 可以驱除虫蛇等 毒物的 。但据现代医学临床实践,雄黄含有砷的成份,只能适用于环境消毒,不可多喝,否则将对人的肝脏有害处。
龙舟竞渡
龙舟竞渡,是一项历史悠久的水上竞技活动。
源于屈原投泪罗江,后人在五月五日开展划龙船比赛。
据《事物原始.端阳》中记载:“越地传云,竞渡之事起于越王勾践,今龙舟也。”尤其是我国南方水乡,每到端午节,都有龙舟竞渡的盛会,它富有向上的竞技精神。
龙船,在
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了 。战国楚墓出士的 幕画中,画有 近似现在的 龙舟。四川成都的 花潭出土的 “乐铜壶”上,都嵌有 赛龙舟的 图案。龙舟一般长七八丈,船首龙头高昂,船尾高翘,船身刻画有
龙鳞纹,用黄色红色、青色或白色油刷一新,船头还挂有红色长旗,上写“四时无灾,八方有 庆”或“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等 字,中间插上旌旗罗伞。各船由四十至八十只船桨划动,各船的旗帜和 划手服装都与船身一色。赛前先到屈原庙朝拜,抬着 龙头祭庙,然 后才开始龙舟竞渡。到了
河边,只听一声炮响,“群龙”一齐下水,船似箭发,两岸欢呼,鞭炮齐鸣,热闹非凡。比赛时,规定赛场,比赛路线、划定起点和 终点。比赛分初赛、复赛、决赛。湖南、湖北的 龙舟,最 长有 11丈,划动时有 如 游龙戏水,福建的 龙舟,船首雕刻的 龙头,口能开合,舌能张动,栩栩如 生。上海浦江上的 龙舟竞渡,曾盛行夺标,在 终点设有 投标船,当竞渡的 龙舟到达终点时,投标在水中,各船争夺。浙江的 夜龙舟上,张灯结彩,来往穿梭,十分好看。在
唐朝的《竞渡歌》中,生动地 描绘了 惊心动魄、热烈欢快的 龙舟竞渡场面:“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江啼晓莺,使君未出郡斋外,江上早闻齐合声。”明朝时,皇帝还特许文武百官去看民间划船。龙舟竞渡,可以激发人们拼搏向
上、激流勇进的 精神,现在凡是 临江河湖海的 地 区,每逢端午节,都举行富有 民族特色的 龙舟竞渡活动。悬艾与菖蒲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
民间把悬艾和菖蒲作为端午节的重要内容之一。
这是因为时至初夏,多雨潮湿,细菌繁殖,人易染病,人们借助艾和菖蒲的气味,驱除邪气,清洁环境的缘故。
《荆楚岁时记》中说:“五月五日,四民并踏百草,又有斗百草戏,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古诗上有
:“唯有 儿时不可忘,持艾簪蒲额头王”,就是 说古时在 五月五日这天,孩子们拿了 艾叶,戴上菖蒲,额头上用雄黄酒写个“王”字以避邪防病。艾,是多年生的草本植物。用于医药,主要取它的叶。《名医别录》里就有这样的话:“艾叶味芳、微温、无毒,主灸百病,可作煎、止下痢、吐血。”
菖蒲,是
多年生草本芳香植物,具有 去寒热,除九虫,通神、提窍和 杀菌等 作用。人们在 五月五日前,到野外采集菖蒲,悬在门上,拴在小孩的 脖子上,还有 把菖蒲泡在 酒中,据说喝了 可以延年益寿。在端午节,我
国的 北方农村,还有 让孩子佩戴虎形包,穿虎头鞋,戴虎头帽的 习俗,这样孩子在 虎的 护持下长命百岁。另外如 佩香囊,系五色线,也 均有 两千年历史,东汉的《风俗通》中说:“五月五日以五彩线系臂者,辟鬼及兵,令人不病瘟。”香囊是 用花绸布缝制成三角形状,里边装着 雄黄、白芷、桂皮、冰片等芳香类中草药,过 端午节时,人们都佩带胸前。俗话说:“五彩香囊胸前挂,走南闯北都不怕。”端午节,是我国传统的节日。
在浩如烟海的古代诗词中,吟咏端午佳节盛况的诗歌确实不少。
唐代诗人张建封在吟咏龙舟竞渡的诗中,明快热烈地写道:
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
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
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
坡上人呼霹雾惊,竿头彩挂虹霓晕。
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挠。
两船竞渡夺标的紧张热烈气氛,顿时跃然纸上。所以,此诗历来为人们所传诵。
在端午节,由于食粽子的风俗盛行,因此在历代诗人笔下也得到了充分的表现,诗人们吟脉了许多流传古的好诗。如唐代诗人郑谷的:“诸闹渔歌响,风和角粽香。”就反映了当时人们吃粽子的普遍。唐明皇吃了一种“九子粽”之后,写过:“四时花竞巧,九子粽子争新。”
在
古代吟咏端午节的诗词中,有 的 因在 外地 ,不能与 家人团聚,描写离愁别恨,触景生情等方面的 诗也 不少。如 唐代殷尧藩的 《同州端午》的 诗:鹤发垂肩展许长,离家三十五端阳。
儿童见说深惊讶,欲问何方是故乡。
这首诗充分表达了诗人背井离乡,而今返里归心似箭的复杂的思想。
唐代文秀的《端午》诗,不仅反映了端午节的由来,同时表现出诗人对屈原的同情和对昏君的鞭挞。诗中写道: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言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宋代诗人黄公绍的《端午竞渡歌》中道:
月明中,月明中,满湖春水望难穷。
欲学楚歌歌不得,一场离恨两肩峰。
这首诗主要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苦闷心情。
朱松在《重五》一诗中也流露出了离愁别恨:
异乡逢午节,卧病此衰翁,
竹筒进新紫,榴花开小红。
山深人寂寂,气润雨濛濛,
煮汎无寻处,菖蒲在水中。
现代的诗人们所写的咏端午节的诗,却是另一种情调。
抗战初期,我国著名作家老舍在武汉主持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工作,端午节时在友人家写了这样一首七律:
端午偏逢风雨狂,村童仍着旧衣裳。
相邀情重携袭笠,敢为泥深恶草堂。
有客同心当骨肉,无钱买酒卖文章。
前年此会鱼三尺,不似今朝豆味香。
此诗深刻地
反映了抗日战争的 艰苦,不仅人民大众生活痛苦,文化人的 生活也 是 如 此,连打酒的钱也 找不到。然 而,为了 友谊,不管泥深路滑,也 要去朋友家用卖文章的 血汗钱,换些酒来,和 朋友们欢度端午佳节。表现了 作者 以苦为乐的 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好啦,本期的分享就到这里,我们下一个中国传统节日再见!
端午节还有哪些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