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统一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各民族文化融为一体、即使遭遇重大挫折也牢固凝聚,决定了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共同信念,决定了国家统一永远是中国核心利益的核心,决定了一个坚强统一的国家是各族人民的命运所系。”
在近日召开的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释了中华文明的统一性。
统一的中国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载体,维系各族命运,团结每个个体,凝聚万众一心的伟力。
中华文明突出的统一性植根于悠久的历史传统
中国国家版本馆中央总馆珍藏着汉藏蒙满四种文字的大藏经雕版。
2023年6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走进中央总馆兰台洞库1号库,实地【趣元素】 这些用上等 梨木、红桦木制成的 雕版,历经数百年风雨变迁,依然 散发着 独有 的 魅力。 察看版本保存收藏情况。
总书记走进库架深处,仔细观摩珍贵文物,感受着古老文明传承至今的 气息和 底蕴:“这些雕版、典籍,蕴含着 中华民族的 智慧、精神、文化,更蕴含着生生不息的 力量。 ”
在漫长的历史积淀中,中华文明长期形成了多元一体、团结集中的统一性。
这种统一性,建立在强大的文化认同之上。
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 内蒙古赤峰博物馆观看古典民族史诗《格萨(斯)尔》说唱展示时强调:“我 国是 统一的 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是 多民族不断交流交往交融而形成的 。”
“邦畿千里,维民所 止。”辽阔的 中华大地 上,各族先民胼手胝足、披荆斩棘,共同开发了 祖国的 锦绣河山,共同创造了 灿烂的 中华文化。
从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到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从“洛阳家家学胡乐”到“万里羌人尽汉歌”,从新疆出土的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汉代织锦护臂到陕西出土的唐代“三彩载乐骆驼俑”……历史充分证明,兼容并蓄的 中华文明,铸就了 追求团结统一的 民族精神。
这种统一性,蕴藏在自古以来的实践传承之中。
六合同风、四海一家。在 中国几千年的 历史演进中,中华民族创造了 灿烂的 古代文明,形成了 关于 国家制度和 国家治理的 丰富思想。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秦国‘书同文,车同轨,量同衡,行同伦’,开启了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的 历程。此后,无论哪个民族入主中原,都以统一天下为己任,都以中华文化的 正统自居。”
历朝历代的 中国人始终秉持着 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共同信念,矢志不渝地 追求统一、趋于统一、实现统一,即使遭遇重大挫折也 牢固凝聚,屡仆而屡兴、愈挫而愈勇。
这种统一性,熔铸成血脉里的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是贯穿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条重要脉络。
“天下之本在 国,国之本在 家,家之本在 身。”在 中国人的 精神谱系里,国家与 家庭、社会与 个人,是 密不可分的 整体。
那是 为了 救亡图存,无数仁人志士前仆后继,“我 死国生,从容去”的 壮怀激烈;那是 为了 研制“两弹一星”,一大批科技工作者 以身许国、深藏功与 名的 赤子之心;那是 自愿守边陲的 藏族牧民“家是 玉麦,国是 中国”的 朴素情感;那是 以身作界碑的 战士们“清澈的 爱,只为中国”的 无悔誓言……
苟利社稷,生死以之。熔铸在 中华民族精神血脉里的 家国情怀,将个人、集体、国家的 前途命运紧紧相连,让我 们无论面对何种艰难险阻,都能够团结凝聚、百折不挠、奋勇向 前。
中华文明突出的统一性铸就共同理想信念
2018年6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 山东考察期间,登船来到刘公岛,登上东泓炮台遗址,并参观甲午战争史实展。
甲午之败后危难当头,中华儿女万众一心、抗争求索,共同书写了抵御外来侵略的英雄史诗。
总书记语重心长:“我 一直想来这里看一看,受受教育。要警钟长鸣,铭记历史教训,13亿多中国人要发愤图强,把我 们的 国家建设得更好更强大。”
这是历史的教诲,也是文明的指引:统一的信念,维护统一的国家;国家的统一,熔铸信念的统一。
中华文明的统一性,决定了中华民族各民族文化融为一体、即使遭遇重大挫折也牢固凝聚。
灿烂的 中华文化是 各民族共同创造的 ,各民族文化都是 中华文化的 组成部分。农耕文明的 勤劳质朴、崇礼亲仁,草原文明的 热烈奔放、勇猛刚健,海洋文明的 海纳百川、敢拼会赢……各民族文化共同熔铸中华民族的特质和 禀赋。
因为融为一体,所 以颠扑不破。从脱贫攻坚战中“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 坚定决心,到改革大潮中“敢于 啃硬骨头,敢于 涉险滩”的 非凡魄力;从抗疫斗争中“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 深厚情怀,到维护国家尊严和 核心利益时“敢于 斗争、善于 斗争”的 顽强意志……面对涉滩之险、爬坡之艰、闯关之难,文明的 坚韧赋予中华民族共克时艰的 坚强。
中华文明的统一性,决定了国家统一永远是中国核心利益的核心。
2022年7月3日,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之际,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正式对公众开放参观。900多件从北京故宫博物院精选的 藏品跨越千里来港展出,参观的 市民络绎不绝。
正是在习近平总书记关怀、见证下,故宫博物院与 香港西九文化区管理局签署了 《兴建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合作协议》,为香港融入祖国发展献上一份文化厚礼。
“14亿中国人民凝聚力这么强,就是 因为我 们拥有 博大精深的 中华文化、中华精神,这是 我 们文化自信的 源泉。”习近平总书记的 话语意味深长。
一样的血,一样的 梦。国土的 统一、国家的 稳定、民族的 团结、文明的 赓续,早已成为每位中华儿女的坚固信仰,共筑华夏儿女心手相依、团结奋斗的 根基。
中华文明的统一性,决定了一个坚强统一的国家是各族人民的命运所系。
2022年,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新疆考察调研。当总书记对师生、对村民、对社区居民们讲起“我 们要像石榴籽一样”,话音未落,现场千百个声音不约而同地 响亮回答:“紧紧抱在 一起。”
因为有 着 坚强统一的 祖国,我 们才能深入推动区域协作,让“山海情”隽永绵延,千千万万贫困家庭得以“挪穷窝”“换穷业”“拔穷根”;因为有 着 坚强统一的 祖国,我 们才能在 大灾大疫前坚持全国一盘棋,展现“一方有 难、八方支援”的 强大优势……
纵览中华上下五千年,凡是 国富民强的 盛世,无不出现在“大一统”的昌明时代;而民不聊生的 岁月,往往伴随着 政权衰落、分裂割据的历史背景。正如 孙中山先生所 说:“‘统一’是 中国全体国民的 希望。能够统一,全国人民便享福;不能统一,便要受害。”
中华文明突出的统一性昭示我们凝心聚力,在新的起点上创造新的更大辉煌
“明天的中国,力量源于团结。”
2022年的 最 后一天,习近平总书记通过 电视和 互联网,发表了 二〇二三年新年贺词。人们发现,总书记书架上新摆放的 照片里,加入了 过 去一年他 同新疆各族群众、同香港同胞、同陕西老乡们在 一起时的 多个温暖瞬间。
“14亿多中国人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同舟共济、众志成城,就没有 干不成的 事、迈不过 的 坎。”习近平总书记的 话语掷地 有 声。
不断凝聚共识,是 中华民族一路闯关夺隘走到今天的 重要原因之一。前进道路上,突出的 统一性依然 是 我 们凝心聚力、发展文化、复兴文明的 强大底气。
从统一性,感受文化发展繁荣的要义——
2023年6月闭幕的第十九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上,来自全国各地 的文化精品集中亮相。宜兴紫砂、龙泉青瓷、杭绣、东阳木雕、发绣、扬州漆器……丰富多彩的展品风格各异,共同组成中华文化和 谐共生的 图景。
文化的 民族特性体现了 一个民族的 辨识度。我 国是 统一的 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是 我 国的 一个显著特征。多元意味着 丰富的 文化形式,一体则展现为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 理念、智慧、气度、神韵。
中国繁荣发展的 文化,正是 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的 文化,是 鲜明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 文化。它积淀中华民族最 深沉的 精神追求,代表中华民族独特的 精神标识。
从统一性,领悟万众一心的磅礴力量——
2023年春节期间,北京故宫博物院一票难求。人们走进午门正殿,在 开年大展“国子文脉——历代进士文化艺术联展”中探寻砥砺奋进的 家国情怀。
笔墨纸砚、诗书画卷……一件件饱含经世济国之情的 展品,讲述着 中华文化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 理想抱负,歌颂着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 精神脊梁。
正是这股精神牢固凝聚着国人,支撑我们以分不开、打不乱、志不散的状态,跨过历史的沟壑深谷。
从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上冰雪健儿驰骋赛场取得骄人成绩,到亿万农民辛勤劳作实现粮食生产“十九连丰”;从各地 基层干部扎根乡土投身乡村振兴火热实践,到无数医务人员不畏艰辛奋力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 身体健康……我 们深刻感悟到“一个民族的 复兴需要强大的 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 精神力量”。
从统一性,深刻认识新的文化使命——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在 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出“担负起新的 文化使命”的时代强音。
今天,我 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 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 目标。更好担负起新的 文化使命,需要我 们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 最 新成果,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更广泛地凝心聚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 文化建设和 文明发展上创造新的 更大辉煌。
团结就是力量,奋斗开创未来。
团结统一的中华民族是 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 根,博大精深的 中华文化是 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 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 梦。
站在 新的 历史起点,我 们勠力同心、和 衷共济,共同守护中华民族“根、魂、梦”,一定能够更好地 担负起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新时代新的 文化使命。